【昌黎文化行】泥井镇:精明的杨庄人

发布时间 : 2024-01-18  作者: 手动葫芦

  在昌黎周边县区,提起泥井镇杨庄人,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。这种名气,是靠杨庄人精明能干,脑筋活泛闯出来的。

  杨庄是一个人口只有300人,耕地600亩的小村。清朝咸丰年间,云南杨姓人家来此落户建村,以姓氏得村名。一直到了建国前,杨庄村也只有一条街道,十几户人家。

  可以说,杨庄人具有经商的基因,做买卖的头脑。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,经商做买卖还是犯禁的时候,村民李国平就发现纳鞋底子的线麻很不好买,而且是家家户户的必需品。那年月,没有各种各样的鞋店,没有花样繁多的皮鞋布鞋老板鞋,即便百货商店有售,大多人也买不起。所以家庭妇女都有一手纳鞋底儿的好手艺。发现了商机,李国平了解到线麻只有滦县(今滦州市)是种植大县,所以悄悄推起独轮车,去滦县收线个小时左右,这还是理论上的计算,跑一次滦县,需要一天一宿的时间,其辛苦可想而知。线麻推了回来,李国平又偷偷走街串巷去销售。时间一长,杨庄不少人也学着李国平的样儿,推上独轮车去滦县收线麻,虽然辛苦,但也为贫困的日子增加了一定的收入。

  上世纪七十年代,中国经济依然处在一个十分不发达的时期,农村生产以生产队为单位,家家户户过着相对饥贫的日子。那时候,自行车是中国社会的奢侈品,但也是必需品,特别是一辆28横梁自行车,具有交通、运输等多项功能,尤其是在农村,春播秋收,都是农民的特殊帮手。所以很多人家省吃俭用,也要买上一辆自行车。

  当时最流行的自行车品牌是“飞鸽”“永久”,其中“飞鸽”是天津自行车厂生产的。天津自行车厂始建于1936年,是中国第一家自行车厂。该厂于1950年试制出新中国第一辆自行车,取名“飞鸽牌”。

  杨庄人发现了这个商机以后,开始打上了倒腾自行车的主意。记不清具体从哪天开始的了,几个年轻人相约买上一张去天津的火车票,历经反转找到天津自行车厂销售处,说明来意,递上省吃俭用并且在身上藏了又藏的钞票,一人买上两辆自行车,踏上了艰难的返家路程。200多公里,骑着一辆,后架上绑着一辆,饿了,吃口从家里带来的馒头,渴了,喝口行军壶里的凉白开,有的人,骑着骑着就睡着了,跌跟头打把式地,一天一宿,终于到了家。将自行车卖掉,一辆能挣30块钱。这在当时,是一般工人一个月的收入。一时间,去天津倒腾自行车成了杨庄村一个主要的经济来源,全村但凡能够吃得了这份苦的人,全部以倒腾自行车为业。倒腾自行车,几乎成了杨庄人的代名词。杨庄人曾经自豪地说,就是给咱个国家干部咱也不换。由此能够看出,杨庄人兜里有了钞票,腰杆硬了,心里有了底气,家家户户再不是仅仅靠着几亩薄地讨生活的时候了。我们要清楚的是,上世纪七十年代,生产队时期,很多村还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呢。杨庄人的精明,让他们可以发现商机,能够闯出一条适应自己的生存之路。

  改革开放以后,做买卖经商再也不是偷偷摸摸的事情了,杨庄人摆脱了心理和身上的桎梏,开始大大方方走上了奔小康的路。

  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个时期的社会需求,就像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,自行车再也不是人们的必需一样。而杨庄人,正是能够以敏锐的目光,发现这样的变化,抓住这样的商机。1986年左右,储金成、储宝成最先发现了鸡蛋、鸭蛋供销市场的问题。那个时期,大的养殖场还处在萌芽状态,农村政策的相对宽松,又为农村家庭养殖业打开了一条宽广的路子。在农村,几乎家家户户开展庭院养殖鸡鸭,鸡蛋鸭蛋产量过剩。另一方面,由于当时交通、产业链条不通,城镇市场与农村产业不衔接,诸如蛋肉这些生活必需品相对供应不足。储金成、储宝成首先骑上自行车,后驮货架上一边一个大框,开始走村窜巷收购农村散户的鸡蛋鸭蛋,再驮到秦皇岛农贸市场批发。当时一次能驮200斤,一斤鸡蛋能挣7-8分钱。这样一来,杨庄人又加入了贩卖鸡蛋鸭蛋的大军。少至十七八岁,老至五六十岁,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收购鸡蛋鸭蛋,周边村庄没有了,就去更远的乐亭。每天早晨4点左右,杨庄人收购鸡蛋鸭蛋的大军就出发了,中午几乎不吃饭,到了下午4、5点钟,“收蛋”大军陆陆续续回村。当时的秦皇岛农贸市场,一提杨庄儿的,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。当然,闯市场也不是一帆风顺的,甚至杨庄人为此付出过生命的代价。后来,杨庄几乎成了鸡蛋鸭蛋集散地,外面的商贩开始到村里来批发鸡蛋鸭蛋。1992年,杨庄成为昌黎县首批小康村。

  时间进入2000年,社会逐步发展,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,杨庄人的思维模式出现了多样化的变化。经商开始四面出击,形式多样。随着昌黎县养殖业的异军突起,杨庄人不是一窝蜂地开展毛皮动物养殖,而是从养殖业中发现了另外的商机。绞鸡架、加工猪板油就是这里面两项。鸡架、猪油是饲养貉子狐狸饲料中的必需品,杨庄人发现这个商机后,很多人批发来鸡架鸡脖子,三轮车上放一台绞碎机,开始到一些养殖大村上门服务。养殖户要多少绞多少,挣其中的差价。猪油也是貂狐饲料的必需品,而且杨庄人提供的猪油质量上乘,也能作为食用油销售。另外,现在杨庄人经营的行业有修摩托车电动车、修家电、送快递、送外卖、收购貉子皮、经营海鲜、经营麸子稻糠、米面、收购羊毛、玉米、废品、水电安装、做馒头等等,五花八门,应有尽有,啥挣钱做啥。一时间形成了人人做买卖,户户搞经营的局面。

  据老辈人回忆,建国前,杨庄村南有一座财神庙,大约建于清光绪年间。是村民求财神爷保佑发财的地方。供奉财神,说不清是否为杨庄人带来了财运,倒是杨庄人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,靠着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,让自己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富裕。

  过去,村里也曾出过一位买卖人李福升,李老1913年10月5日出生,早年在东北沈阳做生意,经营客栈、粮栈、代理店,日本鬼子占领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时期,李福升曾捐款、捐粮支援抗联,是当时的民主开明人士。日本时代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受到排挤,李福升的买卖倒闭后,他回到了家乡,在家乡他好善乐施,很多穷苦百姓得到过他的救济。1948年解放后,他当了贫协代表,参加了土改,然后又带头参加了互助组、初级社、高级社、人民公社,积极做出响应党的号召,2005年老人去世,享年93岁。

  值得大家铭记的老支书韦焕成。从1985年开始,担任杨庄村党支部书记30多年,受到村民的尊重和爱戴。记得刚刚土地承包的时候,老支书大公无私,心系村民,有亲属对其分耕地方案不满,竟然抡起斧头,把他砍成重伤;当时村里道路十分不好走,一遇雨季,道路泥泞不堪,在老支书的倡导下,村里有人出人,有钱出钱,将村路连通到主路上,并且解决了泥井沟南300多亩耕地春播秋收的大问题。1995年之前,村委会还只有两间小民房,办公条件十分简陋,老支书重新规划了现在的村委会会址,与村两委班子一起,多方筹集资金,建成了如今的村委会;原来村里土地没有低压线,老支书将高速公路建设补偿款全部用于电力建设,解决了耕地的电力难题。由于他任职期间成绩非常显著,曾多次受上级嘉奖,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,优秀党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。

  一个村的发展,说到底还是要靠人的努力。靠的是村里有一个个好的带头人,靠的是全村人的吃苦耐劳、勤奋不懈的精神。杨庄人正是靠着一代一代人的赓续,一代一代人的拼搏,才有了如今富庶幸福的新生活。

  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