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厂人转行卖保险:有人月入4万有人半年放弃

发布时间 : 2024-01-27 14:49:40  作者: 乐虎nba直播免费高清无插件

  每个人都是航行者,在人生的旅途中,我们难免遭遇困境、挫折和失败。面对风浪的洗礼,我们不断调整航向,坚定前行,寻找属于自身个人的彼岸。

  人生重燃,亦是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。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,如琴瑟之和谐,亦接受自己的不足,如同璞玉需经琢磨方显光华。

  值此跨年之际,搜狐财经、搜狐科技联合推出策划报道,聚焦个体小人物的人生重燃之旅,一起勇敢面对人生挑战。

  本文聚焦于在行业寒冬和年龄焦虑下,选择离开大厂转行卖保险的年轻人。希望能够通过他们的故事与思考,帮助更多迷茫中的年轻人找到前行的勇气与方向。

  “30岁重启人生,我成了卖保险的。”打开社交平台,贺贺敲下这样一句标题。

  985研究生毕业、4年头部大厂运营经理,人生的前29年,贺贺始终在“主流道路”上疾驰。2023年,她下定决心,要狠狠“叛逆”一回。

  “保险是有价值的”。在多番衡量、反复思考后,贺贺成为了一名保险经纪人,希望在这条赛道上寻回如今大厂再难给予的成长与价值感。

  奔向保险这条路上,贺贺不是一个人。打开朋友圈,时常刷到“2023年,我又多了一个新身份——保险经纪人”“摊牌了,经过两个月的探索,很高兴对大家说我的新身份,保险经纪人”等内容。大厂人似乎正组团去保险业“打怪升级”。

  “我们小团队30多人,一统计有70%都是大厂人在兼职。”四大审计出身的前大厂财务人于浩分享道。2023年11月,在经过4个月的兼职尝试,他毅然决然炒了公司鱿鱼成为专职保险经纪人。

  曾几何时,自由也是互联网的标签之一。“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”令无数年轻人前赴后继。

  但随着一场凛冽冬风,无尽的“优化”和996将“自由”吹落,也让年龄焦虑在寒冬中肆意蔓延。“35岁”,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,在每个互联网人头顶高悬。

  “这一片土壤已无那么自由了,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,(大厂)工作很多都是在演戏一样”,于浩感慨道。

  感受到上升通道的愈加狭窄,“转行”这一想法在焦虑中的于浩心中深深扎根。但往哪里转、怎么转,却着实令人头痛。

  作为资深财务人、ACCA及CPA持证人,于浩认真算了笔账,然后悲哀地发现,“如果我们家房产的价值下跌5%,相当于我和我爱人白打了7年工”。

  于浩正是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与保险结缘的。相较于稳定低收益的储蓄、风险高波动大的股票基金,保险成为了于浩眼中的财产保值利器。

  “财产保值不只是我一个人的需求,而是很多中产家庭共同的问题,我觉得它一定是有市场的。”抱着这样的想法,于浩做起了保险经纪人的兼职,主做中高净值客户的资产配置服务。

  目前,于浩每月为3-5个家庭提供定制化理财方案。“如果方案能落地,大概每月收入4万元左右,与之前的工作收入基本持平”。

  王海,36岁的大厂“毕业生”。年初领完“大礼包”,早早拿了天津户口的王海决定结束北漂、扎根天津。

  为什么选择做保险代理人?“因为刚好朋友介绍,我之前对保险也有一些了解”,王海的入行初衷简单得多。

  培训、考核、展业、拓客……王海用互联网人的聪慧和包容适应着新赛道下的重重挑战。

  每天一早,开完团队晨会和小范围的主管会,王海便进入自由拓客阶段,联系亲朋或者亲朋的亲朋,偶尔也做些线下的讲座或者活动,在新的城市结交一些新的朋友。

  “35岁-45岁的宝妈”是王海最重要的客群,每每开设一些关于儿童教育的、健康的论坛,人气总是很旺;插花、化妆、珠宝课也是很多宝妈的兴趣所在。但线下活动的转化率并不理想,“一场下来能成1、2单就很不错了”。

  从业半年后,出于“多赚钱”的目的,“老股民”王海选择再次跳槽到一家券商营业部任理财经理。

  面对不确定的收入和渐渐消耗殆尽的初始客群,像王海一样,转行后不久便又转出去的从业者非常多。

  “初转行时,保险经纪人们往往会面临两道难关。一是入行1-3个月的销售关,二是6-9月的资源关”,徐尚总结道。他于2021年底由大厂市场营销经理转入保险行业,目前已是某保司成都分公司的一名团队长,正在募集、带领一支10人营销小队。

  所谓“销售关”,即“开口关”。内向的人能否顺利开口,外向的人如何避免急切,都决定着1-3个月的客户留存率。

  “资源关”,也就是基础资源枯竭后如何持续获客的问题。虽然外界常说保险都是熟人生意,但在徐尚看来,“如果不是只赚一波快钱,那么几乎很少有人能完全靠熟人资源维持发展”。

  这个月赚5、6万,下个月可能只有5、6千;若是没开出单,便没有一分钱赚。成为保险经纪人,首先要适应的便是与波动的收入“和解”。

  “进入到这个行业前可以扪心自问一下,我是否能接受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是没收入来源的。如果答案是否的话,可能短时间内也不太适合加入到这条赛道中来。”于浩认为,成功的营销需要有“财务松弛感”。

  不仅是于浩,上文曾提及的“98年产品逃离大厂,副业卖保险月入过万”的主人公苏政也反复强调“不发愁”的重要性。

  如果说于浩的“松弛感”来自过往“家底”,那么苏政的“松弛感”则来自于主业收入的稳定。

  虽然年纪刚满25岁,但颇有忧患意识的苏政已然早早为35岁可能撞上的这头“灰犀牛”预备了“缓冲垫”。

  苏政认为最适合探索第二收入曲线的时机,是在职业发展比较顺利的时候。因为“假如没有第一曲线的收益支撑,我们很难心平气和地探索第二曲线”。

  “我觉得不发愁很重要,因为如果我发愁的话,我的动作就会变形,我就会去想推销。然后就是我急眼了,疯狂发硬广,疯狂去私戳别人,那这样其实对别人是一种打扰,然后加速我职业生涯的消亡”,苏政分析道。

  但随着7月底定价利率高于3%的人身险产品停止销售,苏政也遭遇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成交“寒冬”。

  “沉淀自己”。在“寒冬期”,苏政选择丰富保险知识。他高分通过了“北京大学-北京飞鹰计划健康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”,为下一次机遇来临做好储备。

  在入职培训见到白发苍苍的讲师时,贺贺心中便有了判断,“这是一个可以终身奋斗的事业”。

  简单来说,“因为到了这个年纪你的朋友、客户都有闲钱了”,于浩笑道,“就像医生似的,稍微有点白头发,人家还反而觉得你更可靠、更可信任了”。

  没有了职场年龄焦虑和失业压力的贺贺终于能笑着说出,“人生是旷野,不是轨道”。

  自从6月全职入行以来,贺贺已经成功减肥20斤。“以前工作真得是很大的负能量来源,总会觉得工作这不好那不好。转行保险之后反而整个人都很积极、很正能量了,可以充分安排自己的生活、早睡早起”。

  “我之前一直是焦虑型人格”,即便在大厂年薪50万,于浩的焦虑也始终如影随形。“可能老加班就会更易形成焦虑,然后达不到自己的预期,担心房产贬值,担心中年危机,这些事都会让我焦虑”。

  转行保险赛道后,于浩觉得自身终于找到了可以“一直走的方向”。“保险打消了我的焦虑”,于浩直言。

  于浩如今正在招募自己的团队,问及招募标准,于浩给出了三点硬性要求:上一份工作年收入达标;自身要认可保险的价值;是不是具备学习能力及愿意学习。

  “年薪可以简单地判断他在职场的能力,以及他周边能接触到的客群质量”。也就是能否有效触达中高净值客户。

  即便于母自身便是国内较早一批的保险客户,配置过各类基础保障产品,但就于浩从大厂辞职卖保险这件事,她仍然非常不支持。“他们就说你之前的工作收入那么高、那么体面,你为啥想不开去做这种事对吧?”

  “我希望能在这个行业里能挣到比以前主业更多的钱,然后告诉他们,我的选择对了。”或许,学会和“不理解”和解,也是保险从业者的必修课。

  被问及是否后悔转行保险,王海想了想,然后摇了摇头。“是一段很好的体验”,他说。

  “与其坐在那等着,倒不如出去走一下。也许会过得好,也许会过得差,但总归还是有些机会的。哪怕不成,也会给你带来很多的提升”。回顾这一年的转型之路,王海感慨道。

  在职业发展的迷雾中,转行或许并非唯一的破晓之路,然而,勇气与决心,永远是穿越黑暗的火种。